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回首頁

:::

114.09.10---通識課程-「詐騙獲利,身陷囹圄」、「談詐欺百態」

  • 發布日期:
  • 最後更新日期:114-09-17
  • 資料點閱次數:3
114.09.10---通識課程-「詐騙獲利,身陷囹圄」、「談詐欺百態」

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辦理法治教育課程
「詐騙獲利,身陷囹圄」、「談詐欺百態」

為增進緩起訴處分被告及緩刑受保護管束人法治觀念,本署於114年9月10日假第二辦公室一樓團輔教室舉辦法治教育課程,邀請高雄市政府警察局刑事警察大隊李柏宏組長,以「詐騙獲利,身陷囹圄」、「談詐欺百態」課程,說明近來新的詐騙手法及如何破解等資訊。課程開始前,先由本署同仁播放打詐反毒影片,讓在場緩起訴處分被告暨緩刑受保護管束人深刻了解詐騙及毒品充斥在我們生活中建立民眾正確法治觀念。
前段課程中講師以「詐騙獲利,身陷囹圄」為題說明,售屋者明知房子曾發生有人在屋內上吊自殺死亡,仍故意隱瞞房子是凶宅的訊息,向買家詐稱房屋並非凶宅,並在不動產標的現況說明書中「本建築改良物於賣方產權是否曾發生過兇殺或自殺致死之情事」說明內,勾選「否」之選項,致買家陷於錯誤而購屋;法院認為這種行為構成了詐欺罪。在房地產交易市場及實務經驗中,凶宅會嚴重影響購買意願及購買價格,售屋者掩飾房屋內有人自縊死亡之實情,而提供不實之資訊以使買方在評估時陷於錯誤,構成了詐欺罪。
「談詐欺百態」主題中,疫情爆發後,「假投資」型態的詐騙案大增,財損金額也較其他詐騙型態高,其次則是「假網拍」及「解除分期付款詐騙」,以上為目前最常見詐騙手法前3名。
詐騙集團常透過臉書、LINE或交友軟體接觸民眾,慫恿投資非法交易平台,標榜「高額獲利」、「穩賺不賠」,初期可能讓被害人嘗到甜頭,待被害人加碼投資便斷絕聯繫;高報酬率投資標的常伴隨高風險,提醒民眾勿輕信來路不明投資管道,若獲利來源不明或獲利率顯不合理,可能是詐騙陷阱。
想要破解詐騙,要確實做到「反詐五不」原則,不接陌生來電、不聽投資明牌、不點未知連結、不傳個人資料、不信可疑資訊,並做到冷靜、求證、撥打165專線,方可避免誤入詐騙集團所設的局。

回頁首